禿鷲
A+醫(yī)學百科 >> 藥品百科 >> 中藥百科 >> 禿鷲 | 中藥圖典 |
禿鷲 Tū Jiù |
|
---|---|
![]() |
|
別名 | 狗頭鷲、座山雕 |
功效作用 | 滋補養(yǎng)陰;消癭散結(jié)。主肺結(jié)核;甲狀腺腫大;眼花目眩 |
英文名 | bald Vulture |
始載于 | 《中國藥用動物志》 |
毒性 | |
歸經(jīng) | 肺經(jīng)、腎經(jīng) |
藥性 | 平 |
藥味 | 酸、咸 |
禿鷲禿鷲又叫禿鷹、座山雕,泛指一類以食腐肉為生的大型猛禽。除了南極洲及海島之外,差不多分布全球每個地方。
目錄 |
物種名稱
中文正名:禿鷲
拉丁學名:Aegypius monachu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1766)
藏名音譯:夏過
英 文 名:cinerous Vulture
中文俗名:狗頭鷲 夭勒 狗頭雕 座山雕
瀕危信息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I 生效年代: 1997 參考文獻
IUCN瀕危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參考文獻
IUCN瀕危等級: LR/nt 生效年代: 2003年 參考文獻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參考文獻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參考文獻
分類地位
動物界Fauna→脊索動物門CHORDATA→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鳥綱Aves→今鳥亞綱Neornithes→突胸總目Carinatae→隼形目FALCONIFORMES→鷹科Accipitridae→兀鷲亞科Aegypinae→禿鷲屬Aegypius→禿鷲Aegypiusmonachus
形態(tài)特征
體形大,全長約110厘米,體重7~11公斤,是高原上體格最大的猛禽,它張開兩只翅膀后整個身體大約有2米長,0.6米寬。成年禿鷲頭部為褐色絨羽,后頭羽色稍淡,頸裸出,呈鉛藍色,皺領(lǐng)白褐色。上體暗褐色,翼上覆羽亦為暗褐色,初級飛羽黑色,尾羽黑褐色。下體暗褐色,胸前具絨羽,兩側(cè)具矛狀長羽,胸、腹具淡色縱紋,尾下覆襯白色,覆腿黑褐色。禿鷲虹膜褐色,嘴端黑褐色,臘膜鋁藍色,跗跖和趾灰色,爪黑色。由于食尸的需要,它那帶鉤的嘴變得十分厲害,可以輕而易舉地啄破和撕開堅韌的牛皮,拖出沉重的內(nèi)臟;裸露的頭能非常方便地伸進尸體的腹腔;禿俊脖子的基部長了一圈比較長的羽毛,它像人的餐巾一樣,可以防止食尸時弄臟身上的羽毛。
禿鷲形態(tài)特殊,可供觀賞,其羽毛有較高經(jīng)濟價值。在牧區(qū),禿鷲受到民間保護,但20世紀90年代以來常有人捕殺制作標本,做為一種畸形的時尚裝飾,加上禿鷲本身繁殖能力較低,使本種群受到了一定破壞。
體型碩大(100厘米)的深褐色鷲。具松軟翎頜,頸部灰藍。幼鳥臉部近黑,嘴黑,生活習性
禿鷲棲息范圍較廣,在海拔2000~5000多米的高山、草原均有分布,棲息于高山裸巖上,筑巢于高大喬木上,以樹枝為材,內(nèi)鋪小枝和獸毛等。多單獨活動,有時結(jié)3~5只小群,最大群可達10多只,飛翔時,兩翅伸成一直線,翅很少鼓動,而是可以利用氣流長時間翱翔于空中,當發(fā)現(xiàn)地面上的尸體時,飛至附近取食,食物主要是大型動物和其他腐爛動物的尸體,被稱為“草原上的清潔工”,也捕食一些中小型獸類。 禿鷲吃的大多是哺乳動物的尸體。哺乳動物在平原或草地上休息時,通常都聚集在一起。禿鷲掌握這一規(guī)律以后,就特別注意孤零零地躺在地上的動物。一旦發(fā)現(xiàn)目標,它便仔細觀察對方的動靜。如果對方紋絲不動、它就繼續(xù)在空中盤旋察看。這種觀察的時間很長,至少要兩天左右。在這段時間里,假如動物仍然一動也不動,它就飛得低一點,從近距離察看對方的腹部是否有起伏,眼睛是否在轉(zhuǎn)動。倘若還是一點動靜也沒有,禿鷲便開始降落到尸體附近,悄無聲息地向?qū)Ψ阶呷?。這時候,它猶豫不決,既迫不及待想動手,又怕上當受騙遭暗算。它張開嘴巴,伸長脖子,展開雙翅隨時準備起飛。禿鷲又走近了一些,它發(fā)出“咕喔”聲,見對方毫無反應(yīng),就用嘴啄一下尸體,馬上又跳了開去。這時,它再一次察看尸體。如果對方仍然沒有動靜,禿鷲便放下心來,一下子撲到尸體上狠吞虎咽起來。 有時候,禿鷲飛得很高,未必能發(fā)現(xiàn)地面上的動物尸體。其他食尸動物如烏鴉、豺和鬣狗等的活動,就可以為這種猛禽提供目標。如果發(fā)現(xiàn)它們正在撕食尸體,禿鷲會降低飛行高度,作進一步的偵察。假如確實發(fā)現(xiàn)了食物,它會迅速降落。這時,周圍幾十千米外的禿鷲也會接踵而來,以每小時100千米以上的速度,沖向這美味佳肴。 禿鷲在爭食時,身體的顏色會發(fā)生一些有趣的變化。平時它的面部是暗褐色的、脖子是鉛藍色的。當它正在啄食動物尸體的時候,面部和脖子就會出現(xiàn)鮮艷的紅色。這是在警告其他禿鷲:趕快跑開,千萬不要靠攏。一只身強力壯的禿鷲氣勢洶洶地跑來爭食了,它招架不住,無可奈何地敗下陣來,離開了原來的位置,這時,它的面部和脖子馬上從紅色變成了在白色。勝利者趾高氣揚地奪得了食物,它的面部和脖子也變得紅艷如火了;失敗者開始平靜下來了,它逐漸恢復了原來的體色。根據(jù)這些體色的變化,人們便可以知道禿鷲體力的強弱了。 在猛禽中,禿鷲的飛翔能力是比較弱的,好在它找到了一種節(jié)省能量的飛行方式-滑翔。這些大翅膀的鳥兒,在荒山野嶺的上空悠閑地漫游著,用它們特有的感覺,捕捉著肉眼看不見的上升暖氣流。它們依靠上升暖氣流,舒舒服服地繼續(xù)升高,以便向更遠的地方飛去?! ?/p>
每窩產(chǎn)卵1~2枚,污白色,多少具有深紅色條紋和斑點。雌雄均參與孵卵,孵卵期約55天。雄禿鷲每天辛辛苦苦地四處覓食,一回到家里,馬上任張開大嘴,把吞下去的食物統(tǒng)統(tǒng)吐出,先給雌鳥吃較大的肉塊,然后再耐心地給幼鳥喂碎肉漿。禿鷲的胃口很大,每次都要吃到脖子都被裝滿為止。因而,雄鳥帶回來的食物常被妻子、兒女吃得精光。 西班牙、巴爾干地區(qū)、土耳其至中亞;歐洲南部,包括從地中海到巴爾干、摩洛哥北部,亞洲敘利亞、高加索、伊朗、阿富汗、印度、蒙古、俄羅斯等地。偶有迷鳥游蕩于繁殖區(qū)外?! ?/p>
主要分布省份: 北京 河北 山西 內(nèi)蒙古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上?!「=ā『薄V西 四川 西藏 陜西 甘肅 青?!幭摹⌒陆∨_灣 香港 分布在以下保護區(qū): 興隆山 托木爾峰 麻陽河 茂蘭 茂蘭 濟源獼猴 雙臺河口 老禿頂子 老禿頂子 白石砬子 達賚湖 科爾沁 烏梁素海濕地鳥類 青海湖鳥島 天龍山 龐泉溝 龐泉溝 蘆芽山 靈空山 歷山 臥龍 卡拉麥里山 阿爾金山 塔什庫爾干野生動物 清涼峰 衡水湖濕地和鳥類 賽罕烏拉 額濟納胡楊林 羅布泊野駱駝 分布在以下山脈湖泊: 阿爾金山 子午嶺山 長白山 賀蘭山 喀喇昆侖山 昆侖山-西段 昆侖山-西段 太行山 天山 準噶爾盆地 阿爾泰山山地 阿爾泰山山地 帕米爾高原 帕米爾高原 帕米爾高原 伏牛山 準噶爾西部山地 北部天山山地 伊犁谷地 尤爾都斯盆地 南部天山山地 東部天山山地 諾敏戈壁丘陵 東疆戈壁丘陵 塔河中下游平原 羅布泊低地 昆侖山北麓平原 西昆侖山山地 東昆侖阿爾金山山地 塔里木河流域 巴音布魯克 恰庫爾圖 托木爾峰南坡(瓊臺蘭河) 鞏乃斯 那拉提 天山山脈 烏魯克恰提 沁城 民豐 口門子 全球性瀕危(Collar et al.,1994)。罕見,但在分布區(qū)的北部較常見。繁殖在新疆西部喀什及天山、青海南部及東部、甘肅、寧夏、內(nèi)蒙古西部、四川北部。于西藏南部、華中、華東、東南及臺灣有零星出現(xiàn)?! ?/p>
作為醫(yī)藥成分被捕獵:參考文獻 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認為禿鷲除去內(nèi)臟和羽毛,取肉和骨骼,肉有滋陰補虛的功能。骨有軟堅散結(jié)的功能,治甲狀腺腫大。因此被利用?! ?/p>
就地保護:參考文獻 種群數(shù)量稀少,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國際鳥類保護委員會列入了世界瀕危鳥類紅皮書。 22種大型食腐鳥類,主要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新大陸禿鷲7種,包括神鷹(condor);舊大陸禿鷲15種,包括髯鷲和兀鷲。雖然兩組中的許多種外形相似,但其親緣關(guān)系較遠。 全部 新大陸禿鷲和一些舊大陸禿鷲均為禿頭,以防止頭伸入動物屍體內(nèi)進食時,羽毛因黏上血液而打結(jié)。大多數(shù)禿鷲咽部有一大囊(嗉囊),可耐受長時間不進食,以適應(yīng)暴食和饑餓交替的生活方式。有些種的喙格外強壯、巨大,可撕開獸皮、肌肉,甚至骨頭。所有禿鷲的視力十分銳利,就如紅頭美洲鷲的嗅覺敏銳一樣。舊大陸禿鷲的腳較強壯,而新大陸禿鷲的腳則扁平、無力,不適于抓握。 禿鷲分布很廣泛,但在澳大利亞和大部分海島則無蹤影。大多進食較雜,食腐肉、垃圾,甚至排泄物,很少突然襲擊活體動物。少數(shù)偶爾會捕獲無助的動物如羊羔、龜,至於安地斯兀鷲,則會襲擊剛出生的牛犢。禿鷲可在高空逗留幾小時,靠長而寬的翼慢慢滑翔。當一只鷲發(fā)現(xiàn)已死或?qū)⑺赖膭游锒湎聲r,其他的鷲在幾公里遠就能看到。禿鷲進食時遵循嚴格的社會秩序,即以身體大小和喙的強壯來決定。小型種必須等待大型、占優(yōu)勢種吃剩的殘渣。不過,即使是大型禿鷲也會讓個位子給幾乎所有的哺乳動物競爭者,如胡狼、鬣狗和叢林狼。 多數(shù)禿鷲棲息於開闊地,常成群棲于懸崖、高樹或地上。舊大陸禿鷲用枝條在樹上或懸崖上,有時在大群居地搭建大型平臺式巢。多數(shù)大型舊大陸禿鷲只產(chǎn)1枚卵。新大陸禿鷲不筑巢,但將卵產(chǎn)在懸崖或大樹的天然洞穴中;不群居。小型新大陸禿鷲產(chǎn)2枚卵,孵化整1個月。最大型種只產(chǎn)1枚蛋,并要孵化近2個月。幼禿鷲比一般的捕食鳥成熟得慢。新大陸禿鷲無鳴管,不能發(fā)聲;鼻中隔有穿孔。 新大陸禿鷲 紅頭美洲鷲(Cathartes aura)是分布最廣的新大陸禿鷲,分布范圍從加拿大向南到南美洲的最南端。北方各群有遷徙性。體型小,呈黑褐色,成年后頭紅色(幼時為黑灰色),翼展近2公尺(6.6呎)。由于其嗅覺發(fā)達,通常最先發(fā)現(xiàn)尸體,但較其他禿鷲膽小,當其他禿鷲搶食時就撤出。 除加利福尼亞兀鷲和安地斯兀鷲外,著名的新大陸禿鷲還有黑美洲兀鷲(Coragyps atratus),是一種新大陸禿鷲,有時叫黑鷲,或不恰當?shù)胤Q為食腐鴉。黑美洲兀鷲是禿鷲中數(shù)量最多的,棲息于熱帶和亞熱帶,也?;顒佑?a href="/w/%E6%B8%A9%E5%B8%A6" title="溫帶">溫帶繁殖習性
國外分布
國內(nèi)分布
種群現(xiàn)狀
瀕危因素
保護措施
綜述
王鷲(Sarcoramphus papa)是色彩最豐富的禿鷲。頭和頸為紅、黃及淡藍色相間,眼白色并有紅色眼環(huán);上體皮黃色,下體白色,翎領(lǐng)灰色。翼展約2公尺,體長80公分(31吋)。從墨西哥分布到阿根廷,單個或成對地在熱帶雨林上空盤旋。
新大陸禿鷲一般與鸛畫歸為鸛形目(Ciconiiformes)。
舊大陸禿鷹
灰禿鷲,有時也稱黑禿鷲(Aegypius monachus),是最大的鳥之一。長約1公尺(3.3呎),重12.5公斤(27.5英磅),翼展約2.7公尺(8.9呎)。全黑色,翼寬而短,尾略呈楔狀,棲息於歐洲南部、小亞細亞、亞洲的中部大草原和最高山,在高樹上營巢。這些區(qū)域也棲息著一種稍小的髯禿鷲,或稱髯鷲(Gypaetus barbatus)。
埃及禿鷲(Neophron percnopterus),也叫法老之雞,是小型舊大陸禿鷹,長約60公分(24吋)。體白色,有黑色飛羽,禿臉,有披肩狀鬃毛。分布于非洲北部和東部、歐洲南部、中東到阿富汗和印度。
兀鷲(Gyps fulvus)或稱歐亞兀鷲,是舊大陸禿鷲,棲息于非洲西北部、西班牙高地、俄羅斯南部和巴爾干半島。上體灰色,下體紅棕色有白色條紋,長約1公尺。兀鷲屬(Gyps)有7個相似的種,包括最常見的一些兀鷲。南亞有3個兀鷲屬種:亞洲白背兀鷲(G. bengalensis)、長嘴兀鷲(G. indicus)和尖嘴兀鷲(G. tenuirostris),由于所食畜體含止痛藥,此類藥可導致兀鷲腎衰竭,使兀鷲接近滅絕。
肉垂禿鷲(Torgos tracheliotus),有時叫耳禿鷲,或努比亞禿鷲,是生活在非洲干旱地區(qū)的一種巨型舊大陸禿鷲。1公尺高,翼展2.7公尺(8.9呎),進食時較其他禿鷲占優(yōu)勢。上體黑棕色,尾呈楔狀,下體白色。禿頭兩側(cè)有很大的肉垂。臉呈粉紅色或淺紅色。
棕櫚鷲(Gypohierax angolensis)生活在非洲西部和中部。長約50公分(20吋),臉無毛,呈橙色,喙黃色。特殊之處是它主要吃素,有時也吃甲殼類和死魚。
黑兀鷲(Sarcogyps calvus),經(jīng)常叫做本地治理兀鷲或印度(黑)兀鷲 ,是一種舊大陸禿鷲,分布于巴基斯坦到馬來西亞。長約75公分(30吋),翼展約2.7公尺(8.9呎)。黑色,胸部有白色絨羽,嘴大呈黑色,頸部兩側(cè)有肉垂。
白頭禿鷲(Trigonoceps occipitalis)長約80公分(31吋),翼展約1.8公尺(6呎)。黑色,次級羽翼和腹部呈白色。翎領(lǐng)高呈黑色,喙大呈紅色。頭呈獨特的三角形,為淡黃色,無毛,頭頂有白色絨羽冠。
舊大陸禿鷲包括鷹和雕所屬的鷹科(Accipitridae)禿鷲亞科(Aegyptiinae),鷹科則屬榫形目(Falconiformes)。
|
關(guān)于“禿鷲”的留言: | ![]() |
目前暫無留言 | |
添加留言 |